中新社上海10月12日电 (记者 李姝徵)10年前,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(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)“破土而生”。10年来,上海自贸区为中国“试制度、探新路”,成为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民建中央原副主席、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多次参与自贸区条例审议。在他看来,在上海自贸区产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硕果中,最可圈可点的当属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。
负面清单,简单来说,就是要用一张清单,统一列出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,而不在清单上的,全部开放。
【资料图】
10年来,历经7次“瘦身”,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项减到今天的27项。负面清单还能减吗?在周汉民看来,负面清单还可以再减。周汉民表示,譬如在生物医药领域,有许多企业期盼更大力度的开放,缩短审批时间,简化审批流程。
“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的方向,也是自贸区10年来努力的重要的目标。”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看来,继续疏解负面清单,是中国自贸区进一步提高开放度、透明度、便利度的重要抓手。
“目前自贸试验区已经探索形成负面清单管理制度,不仅有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,也有服务贸易的负面清单。”王德忠表示,建议继续疏解负面清单,特别是服务贸易负面清单,扩大服务业的开放。比如,争取在会计,法律,争端解决机制等领域扩大范围,在自贸区范围内展开更大的压力测试。
回首过去,作为重要的制度创新,与上海自贸区几乎同时诞生的负面清单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,也推进了相关领域的一系列改革。周汉民表示,负面清单最终推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》出台,成为中国“以更大的开放,倒逼更深入的改革”的标志性举措。
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,多位专家学者表示,负面清单的继续“瘦身”既是自贸区发展提升的需要,也是对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的“对标”。
中国已经加入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。RCEP在服务贸易方面做出了较大开放承诺,RCEP成员们还承诺将在协议生效后6年内把正面清单转换为负面清单。
“但是实际上,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、境外消费、自然人流动等等,在具体的行业的资质管理还有障碍和进入的壁垒,”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,下一步,上海自贸区可以通过进一步规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,让中国在加入RCEP的框架下率先履约。
“制度型开放是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。”周汉民表示,当下,上海自贸区要对标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,已经成熟的开放举措应尽快落地。“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成果,要努力推进;需要进一步准备的要谋定而后动,也要有时间表,不能拖得太久。”周汉民说。